智能制造,包括产品、设计、管理、维护,建立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走不出这一步,企业就彻底沦为代工”。
———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
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到底是什么?
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制造业战略成为近两年来的热词。德国人认为,18世纪制造设备的机械化标志着工业1.0时代,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标志着工业2.0时代,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标志着工业3.0时代。而工业4.0时代则代表人类进入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
在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化转型。同样的计划在美国叫工业互联网。
中国早在十六大上就已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思路。去年,中国也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正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
我们面临一道大槛儿,就是数字,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首先就是数字化,先自动化、再数字化,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智能化。
而感知似乎是被人们遗忘的一步。首先要感知到,把信息数字化之后才能互联,大数据背后是什么?是感知,是传感器。
传感器的发展将引发数据大爆炸,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五年之后,智能终端将达到500亿部,从人人交流,进入人与物、物与物交流的时代,形成万物互联。未来影响制造业的重要信息技术就是大数据和物联网。
使工业系统像人一样思考大数据如何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变革?
工业化加上信息化带来的智能化,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生产活动高度整合,使得工业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协同工作,特别是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的生产技术,将传统的刚性生产模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模式。
工业3.0的信息化已经走过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体系内,体现为各种数据、生产报表;第二阶段关注到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经销存,进入互联网。第三阶段,企业要关注上下游产业链、生态链,关注从设计一直到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走不出这一步,企业就彻底沦为代工。
从2013年起担任美国白宫信息物理系统专家组顾问的李杰(JayLee)在他的《工业大数据》举了一个柔性制造的案例: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人们去4S店选车,可以在一辆布满传感器的车内进行试驾,当用户坐上驾驶座椅时,传感器自动记录压力分布,这些大数据都将使得厂家有能力为你“柔性制造”符合你身形和坐姿习惯的座椅。
此外,车内传感器还能够记录驾驶动作,预测驾驶习惯,提醒用户习惯变化对于能耗和剩余里程的影响。驾驶过程中还能够记录路面平整度,提醒后车及时减速,还可分享给政府,进行路面维护。
智能制造,包括产品、设计、管理、维护,建立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这个观念不建立,对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是没有办法理解到位的。这也是大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工业4.0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对数据的利用,而是在于市场竞争将会从以往满足客户可见的需求,转向寻找用户需求不可见的缺口。产品只是服务的载体,数据是服务的媒介,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需求的缺口,利用挖掘到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生产,创造价值。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信息商,它推动技术和格局上的变化,推进工作机制组织变革。
企业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哪一家企业积极拥抱工业数字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这样的企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拥抱工业数字化,一方面意味着有获得数据的能力,有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意味着将分析结果应用并建立在工业技术之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意识到去工业化的“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带来的巨大隐患,而欧洲制造业强国德国能够安稳度过危机。
信息技术拥抱制造业,使得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在通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不仅要强调信息技术同步发展,还要补工业化的课”。据悉,工信部方面也在重点围绕提升工业能力的目标,解决中国缺失的部分。
实际上,外界颇为看好中国,李杰就认为未来工业4.0的中心将会在中国,“因为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更是世界第一的使用大国,无论是制造设备还是终端消费品,中国都拥有最庞大的使用数据。”
工信部推进中国制造2025年五大工程中的第一个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开始实施。该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不过,怀进鹏也直言,除了自身实力差距,本土制造业对转型发展认识还不足,还在等着是不是有现成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直接用就行了,惯性思维尚未转过来。“未来3-5年,加快制造业创新将是能够change game(变局)的重大问题”,怀进鹏问道,下一个五年在信息技术重塑整个生产生活格局的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中国将会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