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5年,中国的工业部门从来没有这么受重视。中国新常态经济下有三大新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而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制造业13个产业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制造业息息相关。只要是制造业,就面临一个严重尴尬——过渡工业4.0却又无法落地。
然而就算是德国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向工业4.0转型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而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工业1.0、2.0、3.0同时存在,如此繁杂庞大的制造业向工业4.0过渡存在着诸多恶性循环的问题,比如成本高、比如效率低、比如时效差。由于成本高就会导致利润少,利润少导致员工工资低和产品质量低,在还是以人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国工资低会明显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效率低下又加深了高成本,这就导致时效性更差,利润越来越低的结果就是没有钱和精力去进行工业4.0的转型,而是一味的扩大规模,这也是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的原因之一。没钱的企业这样,但那些有钱的企业为什么还依然抱残守缺呢?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意识,或不知道该怎么过渡。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4.0不提质量两个字?因为德国的质量问题,60年代就全解决了。但是我们“中国2025”为什么要提质量问题,因为中国没有经过完整工业化的社会过渡,工业文明缺失,工业化没有完成就进入信息化社会,我们必然是两化融合,必然要解决工业社会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关键环节,是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制造业是主战场;制造企业是主力军;智能制造是竞争的制高点。产能过剩只是低端产业,高端产业永远是有需求满足不过来的。拿波音、空客举例,波音、空客们飞机制造的订单一大把,应接不暇。就算你手拿现金也买不到,“6年以后再说吧”,所以,不是没有需求,不是经济疲软,是因为咱们中国制造企业造不出来好产品。
回归到核心要素——产品,对企业而言,“互联网+垃圾产品”等于零,“互联网+优秀产品”等于1,核心要素是产品,而不是互联网。过去工业产品的生产设计靠手工图纸、手工写系数,基本就是:找问题、改模型,以试错为中心,把产品造出来试验一下,一次过程需要几年时间。手工画的图纸、手工写的工艺卡片、手工写的系数文件,这个可以变成数据吗?变不了数字化的产品设计。所以要从传统以试错为中心的工业体系转到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体系。一家普通的民用飞机,仅仅是三维的几何模型,就有50G。如果工艺、制造过程、试验全都数字化,那得2个T左右的数据才能把飞机搞好。 但是中国当前的工业体系仍有自己的问题,国际上软件企业提供的软件和工具,解决的仅是点的问题,是选件、插件。然而,中国制造业的线太长、太复杂了,要解决全部产品问题,必须建立自主的业务系统或者工程中间件,开发面向我们流程环节中没有的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