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器人之父”恩格尔伯格逝世,曾造出世界第一个工业机器人 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工程师恩格尔伯格(Joseph Engelberger),被誉为机器人之父,今天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安然离世,享年90岁。恩格尔伯格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级机器人,让科幻变成了现实。据机器人行业协会数据,去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6亿美元。鉴于恩格尔伯格的贡献,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将他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0名创造者”之一
2.日媒:日本半数职业未来可由机器和人工智能代替 据日本NHK电视台12月2日报道, 民间调查研究机构的分析称10到20年后,日本所有工种49%的比例可由机器和人工智能代替。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工作将会消失引起了很多人关注。据悉,该分析是围绕601种职业并依据科技的进步程度,由野村综合研究所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结果。
3.会“照猫画虎” 具有学习能力的Baxter机器人 就算是机器人,工作起来也需要熟能生巧,而由布朗大学教授Stefanie Tellex创造的机器人就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一台机器人学习之后,还可以将学到的信息传递提给其他机器人。Baxter具有两只机械手臂,以及一台平板电脑组成的“脸部”。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对Baxter的测试,这种机器人的学习能力要比直接向其输入编码命令可靠性提高75%。而未来这种机器人将会被成百上千的应用到工厂的生产线或者仓库中。
4、阿里推出“编剧机器人” 一个完整电影剧本仅需30分钟 近日,在名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一番“电影不再需要专业编剧”的言论被部分转发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后,众知名编剧宣布不和阿里影业合作,并表示“阿里影业,走好,不送”。目前,编剧机器人已经推出了内测版本,并被命名为阿里编编。它拥有庞大的故事资料库和先进的智能创作系统,平均一集电视剧剧本只要10分钟,而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也只要30分钟。 5.意大利研发行走机器人Walk-Man 可协助危险救援工作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8日报道,意大利工程师设计出可行走机器人(Walk-man),它们可以和人类一样使用工具,开发自然,可代替消防员、士兵和拆弹专家的工作。工程师们对这种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他们希望Walk-man具有更加有效的设计,能被用于搜救等对人类来说颇具危险的情况中。Walk-man高约1.8米,重约118公斤,双手展开阔达1.8米,其头部安装了立体视像系统和可旋转的镭射扫描器,让它更能清楚了解周遭的境况。它具有弹性四肢,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地势上行走。 6.亚马逊的快递无人机曝光 29日,亚马逊在YouTube发布了一则其快递无人机Prime Air的宣传视频。Prime Air的底部中心位置有一个放置货品的地方,一次携带的货品重量在5英镑以内。它的特点是采用了双螺旋浆系统,一个用于垂直起飞,一个是快到目的地后降落时启动。 7.日本计划三年内推出无人机送货上门服务 11月29日消息,日本东京政府预计在三年内允许无人机送货上门服务。东京政府将允许企业使用无人机将物资运送到偏远的地方例如:山区或人烟稀少的地方该类运输类的无人机可以飞行10公里左右的距离,并且飞行速度可达到40KM/h,在携带物资的重量上能够达到几公斤。 8.港媒:中外科学家成功研发可拿起纳米物体机器人 近日,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最近成功合作研发出一台工业机器人,其手臂能够拿起长度仅以纳米为标准的物体,为世界首个此类机器人。港媒称,在不久的将来,或将出现可以快速提取DNA分子链或复制动物的微型机器人。
9.荷兰机场将推出指路机器人:用加速计等确定其所处位置 为减少旅客因为错过航班产生的额外费用,日前,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计划在机场推出一个能为旅客指路的多语种机器人Spencer,为旅客提供问询服务。据悉,Spencer机器人搭载了机场地图数据,并能够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等传感器,来确定其当前的位置。这些传感器既能帮助机器人避开路上的障碍,同时能感应其即将靠近的已知地标,它们能够通过对比实际的地标和地图上的数据,来确认最终的位置。 10.新松机器人将签订特种机器人供货合同 12月1日,新松机器人发布公告,拟签订特种机器人供货合同,合同标的为装备自动保障系统(包括机器人、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等),合同价款为10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