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做全自动混装柔性装配线,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进展也是很缓慢的,说到装配线,传统的装配线是为了解决大批量单一品种产品的装配问题,装配线的产生,并且随着其智能化,自动化不断的提高,确实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这个世界上产品极大地丰富,但是产品丰富到成定程度,一些问题也伴随着产品的丰富产生了,部分产品的严重过剩、仓库的挤压、供求关系失衡,于是满足小部分人需求的小批量产品出现了,以往一个企业就生产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产量大年产一千万,老板花重金买来装配这个产品的最先进的生产线,让老板赚了大钱,而现在一个企业总的年产量不变,但是生产的产品有单一的一种变成了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相应的每种产品的产量并不高,难道老板也为每种产品都配备一条装配线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能不能有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装配多种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就在做一条这样的线!并认为它很有市场前景。那么有人会问了,你还没做出来呢,就说有,万一你没做成呢?那么我就带着大家去看看博世力士乐的洪堡工厂吧!
一箱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堆成了“高楼”。绿灯闪亮,楼梯口“吐”出一盒零件,随着传输带抵达终端。工人师傅把它摆上行李架。在那里,它将同更多的零件一起运送到装配工厂的“公交站”,然后卸进“超市”,等待装配……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洪堡工厂生产线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零件都有一个独特的射频识别码,能同沿途关卡自动“对话”,从而提高整个生产效率。鉴于它是对“工业4.0”技术的有效应用,这套系统获得了今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物流奖。 在洪堡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工人每拿出一盒零件,就把记录着产品信息的“看板条”夹到一个长方形塑料夹里。这个夹子被粘贴在盒子上,夹子底部有一块射频识别码——这盒零件的身份证。每经过一个生产环节,读卡器会自动读出相关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相应处理。比如,运货卡车载着它驶出物流中心,5000米外的装配工厂即获知了动态;装配工人把它端上生产线前,物流中心和供应商就知道:该补货了。 这条生产线主要装配柴油发动机的喷油器,该喷油器外体和内部的顶杆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两个零部件样品上各印刷着一个二维码,是供应商出厂时提供的。这样做是为了加快可视化管理。给单个产品件贴标签,二维码比射频码方便。但每一盒这样的零部件,博世都会给它一个射频身份。 作为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射频识别的原理并不复杂。“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给产品贴智能标签有几种方式:条形码、二维码、射频码和传感器。条形码和二维码必须进行近距离扫描,容易受水和化学品等腐蚀,而射频码可以穿透各种介质快速读取。在洪堡工厂引入的射频码系统需几十万欧元,但却是值得的。使用射频码系统之前,工人需要在电脑上手动扫描和输入相关信息,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工厂库存减少了30%,生产效率提高了10%,由此节约的资金可达几千万欧元。使用射频码也使得整个产品流程的控制更加透明化、实时化。目前博世在全球十家工厂每个月扫描200万个射频码。 应用射频码系统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原有流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给每一个零配件都贴上智能标签,不管这些零配件是哪里生产的,原来会哪种“方言”,进入流程后就必须说彼此能听懂的“普通话”。 2010年,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牵头20家零部件供应、整车生产和物流相关企业,开展在汽车生产链条中普及射频码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为期3年,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4600万欧元。其中戴姆勒集团给运送汽车发动机的集装箱安上射频识别码,在不同国家的工厂实现了无缝对接。 生产更加智能后,人怎么办?博世的喷油器装配生产线有两条线同时运行,一条是全自动化生产线,另一条由15名工人同机器人“混搭”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速度稍高于人工。生产线负责人蒂姆·迪厄多内说,厂方曾设想只用自动化生产,但发现在很多精细环节机器的出错率很高。不过,随着生产更加智能化,人工的使用有可能会缩减,“毕竟你要给工人发工资,但机器不用”。但洪堡工厂也会持不同意见,他们强调,发展智能化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人力,而是提高生产效率,把人力转移到更加灵巧和复杂的工序中去。 人始终能在智能生产中找到一席之地,因为人是整个生产体系中最灵活的一部分。这套智能生产线,能根据待加工产品的内部信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决定生产装配过程。“工业4.0”的生产方式是这样的:工厂收到客户在互联网订购的产品,无需改造生产线,便可立即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制造。也就是说,工厂像积木那样,可以被轻松拆解,然后组合成一种新的形式。 智能化工厂时代,工人的存在绝非是去完成机器剩余的手工工作,他们将成为问题解决者,在工厂中穿行,观察一切是否运转正常。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职业培训和学术教育的僵硬边界将被打破。 智能化工厂并不是单纯的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更多的是将智能化、信息、自动化等相关技术逐渐融入到制造生产整个过程中,使得产品生产过程更透明,给每个产品贴上智能身份证。 |